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04-16 15:55:23

五十部邵氏经典电影推荐

邵氏电影数以千计,其中佳作,又是数不胜数,且邵氏作品往往领风气之先河,其影响更是不可估量。或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邵氏佳作名录,而电影推荐网此次对邵氏佳片的遴选,更多的是希望能让影迷从另一种角度重新审视邵氏精品,比如《刺马》对宽银幕视野的探索,比如《成记茶楼》在视听语言上的用心,这些都构成了我们重看邵氏电影的另一个理由。

1.《江山美人》(1959/李翰祥)

五十部邵氏经典电影推荐

1958年,李翰祥首部黄梅调电影《貂蝉》试水成功以后,邵逸夫开始放心大胆全力支持这个新片种,作为邵氏找到新的市场空白和需求,建立在港霸业的第一步。《江山美人》斥资50万港币制作,10倍于当时粤语片普遍制作费用,让当时很多人认为邵逸夫“疯了”,而事实是,其在上映首周便席卷40万票房,证明邵老板的慧眼加李翰祥的精细功夫,一个电影新时代足以来临。

《江山美人》改编自脍炙人口的民间老八卦,关于正德皇帝微服私访至山西大同府(一说江南),路过梅龙镇小酒馆被店主李凤姐迷上,二人成就好事,后凤姐身怀龙种,历经波折后被接近宫成为娘娘。京剧《游龙戏凤》和越剧《梅龙镇》皆是以此故事为蓝本,李翰祥利用现成的故事、桥段、唱词进行再创作,并且丰富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比如两人相识时,李凤姐在和一群小伙伴“扮皇帝”就又合理,又有生活气息,一首“什么生意都听过,没听过皇帝这一行”唱的当时街知巷闻,二人靠一只蛐蛐的“勾搭”过程,加上胡金铨饰演的“大牛哥”从中作梗,非常富有喜剧张力。林黛饰演的李凤姐,不若传统戏曲里泼辣、自信的老板娘形象,而是天真烂漫、受哥哥管教的少女,因此芳心所动之下与皇帝情不自禁入了鸳帐,后怀孕和积郁成疾,都让人物非常可信,所以时隔多年重看,仍旧让人跟着她的喜悲情绪起伏。在试水之作《貂蝉》和更成熟的《倩女幽魂》之间,《江山美人》也能看出戏剧腔、舞台化夸张肢体表演向自然的叙事风格之间的转变,镜头调度也比《貂蝉》丰富许多。

2004年邵氏旧片重新修复发行时,属《江山美人》销量最好,碟片商店总卖断货。而其影史成就,在日后也备受专家影评人推崇,2000年《电影双周刊》评选世纪百大港片,本片名列第25位;200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评选华语电影百佳,本片名列第47位。

2.《大醉侠》(1966/胡金铨)

五十部邵氏经典电影推荐

拍摄《大醉侠》时,胡金铨33岁,已经在邵氏苦熬好几年,且受尽委屈——拍摄《大地儿女》被老板诟病超支,拍《丁一山》直接被截停换导演,到了《大醉侠》,小胡一腔愤懑,化在片中武功高强却化名“醉猫”乞讨游荡的隐逸侠士范大悲身上。

据郑佩佩多年后向岳华透露,这个“大醉侠”本来副导演预备自己亲自出演的,令岳华大叹“怪不得拍摄时候怎么演他都不满意”。以当时的电影审美来看,《大醉侠》故事实在简单,只是女侠金燕子为救兄长与一群江湖败类周旋,顺带牵出大醉侠与师兄之间陈年恩怨。与并称为“新派武侠开山之作”的《独臂刀》放在一起,就是明显的一动一静,一文一武,《大醉侠》带着浓浓的文人气息,一招一式的打斗不似一般武侠片讲究的“爽”、“快”、“过瘾”,而是看重郑佩佩的芭蕾功底,每个镜头都讲究动作的美感,镜头转换间也是极富古典戏曲的节奏韵味,其中金燕子在客栈一人独战群匪、“大醉侠”用乞儿们齐唱《莲花落》以向金燕子传递信息的桥段至今回看仍叫人兴味盎然,其间韵味值得反复咀嚼。

但是在当时的邵氏大片场,胡金铨即使拍出《大醉侠》也不受邵逸夫待见,还被他叫到跟前教训“小胡要多跟小徐(徐增宏)学习”,还是后来张彻说了句公道话:“胡金铨如果晚生几十年……其成就应不止此。”不过而今每每人们提到邵氏武侠片,有时甚至认为《大醉侠》是其中最佳一部,邵逸夫在世时相信也有耳闻,多少有些讽刺。

3.《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李翰祥)

五十部邵氏经典电影推荐

“梁祝”的故事,历来充满各种版本演绎,单就电影来说,港片里头数徐克1994年的版本较为深入人心,但是对老一辈影迷来说,1963年李翰祥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才是那绝对的一双璧人,至今人们提到凌波,还会亲切叫一声“梁兄哥”,足见其影响力。

李翰祥一向以拿捏得当的古典韵致闻名,“梁祝”便是极为代表性的一部,首先因为片中二人的情感纠结带着性别暧昧的另类,因此需要隔山隔水的情绪表达,特别符合古人含蓄内敛的习惯,被他拍来便格外有整体感,影片中最经典的“十八相送”,由那一段段趣味横生的对唱构成,祝英台借鸳鸯、白鹅、耕牛、鲤鱼的含蓄表白,对照后面梁山伯知道真相后唱着“访英台”一路呼应,当真精彩绝伦,1988年张国荣演唱会上还特地演唱了这段“访英台”,足见其在一代人中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梁山伯与祝英台》仍旧是邵氏和电懋打架的产物——对方定下严俊导演、尤敏和李丽华反串的《梁祝恨史》,因此邵氏带上包括胡金铨的五位导演分组抢拍,限期完成,抢先上映,但成片却不见粗制滥造的痕迹,逐渐邵氏片场流水作业的专业和强大。

4.《刺马》(1973/张彻)

五十部邵氏经典电影推荐

作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马案是有一部电影需要的一切元素,更有邵氏电影需要的全部素材。三个异姓兄弟,皆是草莽出身,英雄难过美人,儿女情长恩仇。这样的电影若不让邵氏来拍,若不让张彻来导,若不让狄龙、姜大卫和陈观泰来演,恐怕说不过去。

彼时的姜大卫已是名声鼎盛,狄龙虽然气度非凡,俊美异常,但终究没拿过影帝,比之姜大卫短了一口气。本片上映后,狄龙凭借马新贻一角收获影帝,才算是和姜大卫平起平坐了。不过,本片中出彩的又何止狄龙一人,饰演三弟张汶祥的姜大卫和扮演二弟黄纵的陈观泰也都可圈可点。只可惜人物性格方面没有马新贻那么饱满而复杂,演绎范围也就窄了一些。加上,那时的狄龙当真青春年少,翩翩英姿任谁看了都梦旋魂转,忘之难也。所以,某种意义上,《刺马》是为狄龙量身打造的电影,就好像《英雄本色》之于周润发。

说完三个男性角色,片中的女性——米兰亦不得不提。在陈可辛拍摄《投名状》时就说过,“米兰这个角色一定得选不带一丝情欲的女演员才行”,可谓一语中的。于是,他在翻拍版中选择了徐静蕾,而张彻则挑了当家花旦井莉。实际上,这就可以看出张彻与陈可辛对米兰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张指导”选择了姿色上乘的井莉,并让她和狄龙在片中多次“继父相亲”。说起来,细腻之情不适合张彻,他的世界属于粗糙的肌肉和翻腾的血浆。基于此,本片在情节上中规中矩,以还原为主。倪匡的剧本照旧草草写完,硬伤软肋都未曾避免。不过,光看片中的三男一女,已足够解女观众之干渴,过男观众之干瘾了。

5.《成记茶楼》(1974/桂治洪)

关于桂治洪的电影,评论说的最多的就是其邪典气质,比如这部《成记茶楼》,就是里头的强奸和械斗,但如果只是这样,那就真是太辜负了桂治洪在视听语言上的精耕细作。

《成记茶楼》里有太多的推拉镜头,而且从速度感上来说,相当凌厉,而这种凌厉也和故事本身的快意恩仇相得益彰。桂治洪在邵氏导演里,是最爱拍实景的一个,在《成记茶楼》里,无论是日景还是夜景,都弥漫着一股冷峻的现实气息,而这种现实换算到剧情里,就是冷酷的现实环境对人的压迫,无论是那对凄苦的母子,还是大哥成最后走上了以暴制暴的道路,都是残酷现实在作祟。

而且,这种残酷现实在邵氏电影里不多见,所以,桂治洪对青少年犯罪、底层疾苦、法律漏洞这些议题的触碰本身,已经让这部《成记茶楼》显得与众不同。但更重要的是,曾经跟着日裔导演史马山做副导的桂治洪,还懂得怎么把沉重的现实拍出更沉重的质感,比如电影里最有名的那场夜戏,高角度摄影不但勾勒出犯罪行为本身的可怕,过于疏离的视角,也让观众从黑色的犯罪里看到了最黑暗的人性。

而大哥成在电影最后的走投无路,也被桂治洪处理得跌宕有致,前面还是一段升格镜头的茶楼殴斗,而后就是大哥成带着妻儿伫立街头,不知何去何从,而这种何去何从不但是对个体命运的写照,也是对人性秩序的一声叹息。可以说,片尾霎时绽开的幽谧气息,与之前的轰轰烈烈反差强烈,不由叫人陷入深思。

6.《独臂刀》(1967/张彻)

邵氏影响最大、辐射面最广的一部片子,大概就数张彻的《独臂刀》了,首先其和胡金铨由《大醉侠》共同开启“新派武侠”,其次它衍生了《独臂刀王》、《新独臂刀》、《独臂刀大战盲侠》等,直到九十年代李仁港的《94独臂刀之情》、徐克的《刀》……大概华语影坛的独臂代表队可以尊张彻为总教头,再拜个杨过当祖师爷。

其实在拍摄《独臂刀》之前,张彻在邵氏不算得志,首部作品黄梅调《蝴蝶杯》被邵老板看过后就一把火烧掉了,这在邵氏新导演里面还是头一遭,幸好一直得邹文怀力挺,让张彻得以招来一些年轻武行,慢慢摸索,刀刀见血、拳拳到肉,每天在后山打得鼻青脸肿,终于打上了大银幕,打出了一百万票房。《独臂刀》属于时势造出来的英雄,谁叫当时男星一蹶不振,连男人角色都纷纷由女明星反串呢,武行就不能。张彻大量吸取当时日本片的优点,拍出写实的动作和具体而微的兵器细节,可归纳为暴力美学的断肢、喷血、伤口、盘肠大战、死亡之舞,加上主角方刚忠于师门、以一敌万、自我牺牲的精神,成功在当时树立起顶天立地七尺男儿的威武形象。从王羽开始,张彻的“白衣大侠”们开始雄踞香港银幕十几年,而《独臂刀》也被尊为整个二十世纪的武侠经典,随后七十年代初的拳脚片、八十年代刘家良、成龙的谐趣武侠片、九十年代徐克为代表的写意武侠片,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

7.《北地胭脂》(1973/李翰祥)

五十部邵氏经典电影推荐

风月片是香港电影的一大特色,常年占据着年度票房榜靠前的位子。多数观众将风月片与色情片的概念混为一谈,其实,认为拍风月片是下流勾当的人们,对这种类型本身存在着种种误解。

当一部电影能被称为“风月片”,那么它就已经跳脱出了色情片的范畴,擦边球才是它们的正道。如何把擦边球打得漂亮,既擦出观众的欲火,又不在影像上翻越道德方面的边界,这就能看出导演的手段和能力。毫无疑问,李翰祥是这一行里的圣手。

《北地胭脂》是李翰祥的著名作品,影片分三段,讲述了:“花街柳巷”、“满宫春色”和“游龙艳史”三段故事。分段式的叙事方法也算是李翰祥的拿手能活,讲起来不用过多顾及整体,可以将更多的心思放在艳戏上。不过,由于本片的三段故事的时间背景都在古代,故而精道之外除了撩人勾魂的“肉戏”外,道具服装还原方面的细致典雅、真实可信也成了一大看点。李翰祥拍古装风月,向来旨在重视“当时明月”,衣服上的绣花,家具上的雕纹,都一扣再扣,只为让古韵流入场景,增加交欢时的雅趣情致。就成效而言,这么做确实可取,观众在古典布景的熏陶下看着情欲翻滚的画面,精神肉体两爽合一,只道是梦回前朝弄胭脂,北地春色满心园。因而对于《北地胭脂》的观影过程,与其说我们是在看李翰祥的艳情戏码,不如讲大家在欣赏李大师的风月片。

8.《少林三十六房》(1978/刘家良)

《少林三十六房》有着鲜明的刘家良风格,套招的武打风格,前半段练武,后半段献艺的剧情模式都格外显眼。很多观众认为刘家良过于死板,一板一眼,清汤寡水,乏善可陈。然而,这种让人爱憎分明的风格自然也俘获了一大批拥泵,粉丝们就是喜欢这般京剧走台般的一招套一招。换句话说,在多数人眼中,这才是真正功夫片的特质,没有这些,也就没有刘家良,没有张彻,更没有邵氏功夫片的流芳百世。

影片前半段的练武,刘家良设计了许多趣味十足的练功桥段,观众看着刘裕德打通三十四房的武学奥秘,好像自己在打功夫游戏一样,一路通关,津津有味;后半段献艺,刘家良寄出了兵器搏斗的绝活,短打长攻,刀枪棍棒,耍得风虎云龙,百般武艺看得人心跳加速。其中,尤以三德破戒律刀一段最是了得,招招环绕,虎虎生风,眼花缭乱之余,亦有板有眼,如垒土高台,既远又高。

除了武功秀场之外,本片既借着少林佛寺,又嵌入反清背景,自然会将武学禅宗与民族大义一并加入影片主旨,使之升华有力。在表现这些方面时,刘家良没有一点草莽武匠的粗糙感,而是旁敲侧击,隐隐耳语。可以说,影像上打斗搏击看得人热血沸腾,内里上道义哲学讲得人频频点头,一外一里,又硬又软,让《少林三十六房》成为了不折不扣的邵氏功夫片翘楚之作,本片以此名扬四海,在多年后的大洋彼岸,一个录像店小哥看得眉开眼笑。日后,这位叫昆汀的小哥冷不丁上位大神,请来《少林三十六房》的主演刘家辉客串《杀死比尔》中的白眉,足见邵氏于《杀死比尔》的影响之大、之深。

9.《倾国倾城》(1975/李翰祥)

五十部邵氏经典电影推荐

李翰祥的清宫世界,早在《北地胭脂》已经初露峥嵘,其中的宫闱置景已经相当考究,而这点也是很多人对《倾国倾城》称道的地方,那就是李翰祥在空间有限的邵氏片场拍出了紫禁城的宏伟与精致。虽然电影里的冲突因甲午战争而起,但李翰祥却将叙事空间牢牢限定在宫廷内部,当年邵氏打出的宣传就是“银幕上出现只二分钟,其布景已耗资二十万元”,当然,这一方面是制片厂的市场策略,一方面也跟导演的叙事意图有关,那就是用更幽闭的宫闱书写更宏大的历史。大量水平机位的推摇,令镜头里的红墙金瓦宛若一幅工笔画徐徐展开,而对器物的精雕细琢,无疑也是为了让背后影影绰绰的大历史更逼真。

虽然在历史真实上,《倾国倾城》远不如日后在故宫实景拍摄的《一代妖后》,但在艺术真实上——比如说对慈禧的刻画,前者远比后者来得有血有肉。卢燕版的慈禧,除了心肠歹毒,李翰祥多多少少也试着说出她的通情达理,或者说无可奈何的一面。当然,更多篇幅是在展现慈禧的威严与蛮横,比如开场时对慈禧寝宫仪鸾殿的描写,镜头贪婪地捕捉着皇宫的金碧辉煌,纱帘内外,里头是刚起身的慈禧,外头是焦急等待的光绪,空间与情绪上的反差,烘托出慈禧的冷酷。不过,戏里也会出现这样的台词,比如“他亲政不久,年轻人总想有一番作为,也不是坏事,只要不太离格儿”,慈禧的这一番说辞无疑为其阴郁的面容打上了柔光。而影片最大的戏说成分,当然是姜大卫扮演的那个小太监寇连材。就像那些古代话本里的经典设置,朝政昏庸,总会有个小角色抵死抗争,正义凛然,而这也让此片的叙事口吻多了点说书人的味道。

10.《七十二家房客》(1973/楚原)

众所周知,香港电影历史悠长,百花齐放,曾有盛世,如日中天。然而,与电影出自同宗的舞台剧却几乎毫无起色,连一个定期巡回上演的职业剧团都没有。1973年,一个业余剧团在香港上演了话剧《七十二家房客》,没想到观众趋之若鹜,门票连天告罄。正当其大出风头之际,邵氏公司突然宣布拍摄了电影《七十二家房客》的计划,导演定为楚原,演员阵容则是胡锦、岳华、沈殿霞等全明星的倾巢而出。

由于决定突然,前期准备十分仓促,好在楚原经验丰富,七月中旬开镜,八月上旬便即杀青。说起这段经历,楚原回忆道:“其实拍片的时间很好控制。关键是演员的档期,一会儿胡锦要去出另一部戏,一会儿岳华被另一个剧组借走了。都是一个公司的,也只好迁就对方。”

不过,即使经历种种麻烦,楚原仍然保证了《七十二家房客》的质量。舞台化的影像风格出类拔萃,独树一帜;戏剧冲突高低有致,极其抓人;演员表演可圈可点,嬉笑怒骂,辛酸悲戚尽在一颦一笑,立显市井风态。当然,由于是第一次执导该类型的电影,楚原在场面掌控上还是略显力有不逮,有些段落稍感混乱,这也是类型首秀难以避免的瑕疵。不过,作为一部粤语片,《七十二家房客》将起于江浙沪的滑稽剧与邵氏独有的市井剧成功结合在了一起,已算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难怪当年的票房能够超越李小龙的《猛龙过江》,诚然名至实归。

11.《马永贞》(1972/张彻/鲍学礼)

张彻的这部《马永贞》跳脱了传统古装武侠的范畴,把江湖搬到了群雄逐鹿的上海。实质上,虽然斗转星移,江湖的规矩也许愈加没有底线,但江湖还是那个江湖。所以,对喜欢张彻武侠片的观众而言,这依旧不失为一部佳作。

马永贞这个人物,是大伙儿打小便耳熟能详的传说级人物。在历史上,马永贞出身山东,只身到上海滩闯荡,打出一片天后,被仇家暗算,侠胆的风姿为后世流传。对于马永贞,邵氏情有独钟,1972年版的这部由旗下的东南亚搏击冠军陈观泰领衔,张彻的爱徒姜大卫也在片中客串了谭四爷一角。对于当时已贵为影帝的姜大卫的无私相助,陈观泰至今仍感激不尽,觉得姜大卫很够意思。不得不说,在张彻的一干子弟里,陈观泰是个实诚人,有一说一,有恩始终挂在心头,令人敬佩。1949年,邵氏重启了《马永贞》,找来金城武出任主角,不过那一版中对江湖义气和马永贞性格的描摹显然不如老版。而在1986年以马永贞为原型的电视剧《一代枭雄》里,陈观泰客串了谭四爷,也算是另一种值得记为佳话的传承。

本片的重点正如之前所说,是对义气和胆气的表现。在勾心斗角的上海滩,马永贞不像别的人物挖空心思,工于心计,而是以一种血脉喷张的直接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他野心不大,所希冀的无非是想如谭四爷一般,在上海滩立足,成为一个人物。他清楚自己不过“一个瘪三”,但也明白自己还有“一双拳头”。“拳头”和“瘪三”对应而成的冲突,化作了本片最精彩的文章。正是凭着这双“瘪三的拳头”,《马永贞》成为了经典。

12.《唐朝豪放女》(1984/方令正)

五十部邵氏经典电影推荐

在邵氏后期以“圈钱”为主要目的的风月片里,《唐朝豪放女》出现得最晚,也最惊艳,其时导演方令正是个海归文青,进入邵氏后,得以充分调动公司丰厚的美工、摄影、场景资源,做出这台美轮美奂的奇情大戏。

《唐朝豪放女》说的是才女鱼玄机不甘为妾,自入道观,却又日夜淫乐,遇上年轻的崔博侯,陷入爱欲,后因婢女绿翘之死,二人共赴刑场的故事。方令正充分加进自己对这位奇女和那个时代的理解,赋予浓厚的现代女权主义意识,他让鱼玄机挑战那个男权社会的一切规则,自由自在地选择生活方式和淫乐对象,全然不顾礼教和他人目光——于古于今,这样的女人都是最危险的,也难怪导演如此推崇。他通过自己的镜头给予她高度赞赏的目光——包括露点和做爱镜头,全部被拍得如诗画般美丽,年方19岁的夏文汐也把她最富个性的一面,留在了1984年的银幕上。邵氏出产了几百部披着文化外皮,实则只在乎娱乐的古装片,唯一缺的就是思想。胡金铨曾失落过的,在其日暮西山的最后,多少由方令正接棒完成。

13.《风月奇谭》(1972/李翰祥)

李大师风月三幕:一幕捉奸不成,一幕偷梁换柱,一幕如狼似虎

14.《万人斩》(1981/桂治洪)

苍苍茫茫,北地苦寒,一刀之下,万人受斩。

15.《妲己》(1964/岳枫)

一个昏君,一个艳后,一段爱情。

16.《武松》(1982/李翰祥)

淫娃草莽,男盗女娼。

17.《报仇》(1970/张彻)

幽幽梨园别经年,魂魄入梦在小楼。

18.《三十年细说从头》(1982/李翰祥)

正襟危坐聊八卦,三十余载一朝休。

19.《新独臂刀》(1971/张彻)

本欲乘风归去,怎奈尖石拦阻,纵然剩得独臂,报仇绰绰有余。

20.《香江花月夜》(1967/井上梅次)

三佳人才貌双全,三小生风姿翩翩。

21.《金瓶双艳》(1973/李翰祥)

浪里香气四溢,瓶中艳色独绝。

22.《铁观音》(1967/罗维)

女金刚大显身手,赛邦德一骑绝尘。

23.《乾隆下江南》(1977/李翰祥)

地道的南腔北调,调皮的茶馆伙计。

24.《金燕子》(1968/张彻)

金燕占杏梁,江湖儿女情。

25.《倩女幽魂》(1960/李翰祥)

玉簪暗暗,人鬼痴恋,何须羡仙。

26.《邪》(1980/桂治洪)

屏幕上邪气四溢,房梁下阴魂不散。

27.《武则天》(1963/李翰祥)

亦史亦诗,别有洞天。

28.《大刺客》(1967/张彻)

一腔热血煮易水,该将利剑交予谁?

29.《王昭君》(1964/李翰祥)

抱得琵琶出边塞,玉容从此难相见。

30.《夺魂铃》(1968/岳枫)

武侠元素应有尽有,英雄美梦全套服务。

31.《大军阀》(1972/李翰祥)

戏说历史,大快人心。

32.《五毒》(1978/张彻)

剧情五毒肃清,类型破旧立新。

33.《楚留香》(1977/楚原)

概念超前,层层叠叠。

34.《教头》(1979/孙仲)

凌厉而有趣,古装赵雅芝,狄龙留胡子。

35.《火并》(1971/楚原)

自古共襄盛举,最后一命黄金。

36.《玉面侠》(1971/严俊)

独有阵阵悲意,捧出金童玉女。

37.《冷血十三鹰》(1978/孙仲)

大仇虽偿,身心受创。

38.《新不了情》(1970/潘垒)

深情款款,余音袅袅。

39.《十三太保》(1970/张彻)

行云流水不拖沓,五马分尸很完美。

40.《天下第一剑》(1968/潘垒)

诗意贴着剑锋,生者傍着死神。

41.《三笑》(1969/岳枫)

黄梅小曲入画来,三顾笑得佳人心。

42.《天涯明月刀》(1976/楚原)

刀光汇月影,天涯映人心。

43.《三闯少林》(1983/唐佳)

六大武指齐聚首,一招一式揽青天。

44.《十八般武艺》(1982/刘家良)

暗暗练功,样样精通,家辉依旧,绝色英红。

45.《天下第一拳》(1972/郑昌和)

配乐诡异,迷倒昆汀。

46.《无味神探》(1995/杜琪峰)

杜老大牛刀小试,怪神探情有独钟。

47.《爱奴》(1972/楚原)

爱奴四季占头牌,奇情武侠是独一份。

48.《春蚕》(1969/秦剑)

丝尽情犹在,成灰泪不干。

49.《群英会》(1972/张彻/岳枫/程刚)

一张票价,三套电影。

50.《打蛇》(1980/牟敦芾)

偷渡客的挣扎,钻石山的破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怀旧电影

50部邵氏风月片电影经典推荐

2023-4-16 15:36:05

怀旧电影

邵氏十大经典风月片

2023-4-16 16:00:3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夸夸
夸夸
还有吗!没看够!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购物清单
优惠代劵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快速搜索
联系客服
关注我们
  • 扫码打开当前页

  • QQ交流群

你已经到达了世界的尽头

  • 1951

    文章数目

  • 185

    注册用户

  • 31

    总评论数

  • 814

    建站天数

  • 2788244

    总访问量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