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国内信息平台巨头的应对腾讯早在2013年9月就通过模仿Vine的“微视”进入了短视频市场。
由于只有基本的功能,没有可以让人们轻松创作的滤镜和美颜特效,没有明确的方向,也缺乏公司内部的支持。
更关键的是,当时中国市场上普遍使用的是早期的安卓系统和塞班系统的智能手机,这样的手机屏幕分辨率很低,摄像头的像素也很糟糕。
当时短视频还处于探索阶段,行业还没有发现它的真正价值。
微视很快便走向了没落,经历了和Vine相似的命运。
2015年3月,微视总经理离开了公司,该应用也停止了更新。
腾讯有时被称为“科技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他们在其他互联网公司也有大量投资。
腾讯并没有在互联网的每一个领域内都展开竞争,而是采用向盟友投资的策略,以持有少数股权的方式支持一流公司,从而毫不费力地将它们的服务整合到更广泛的腾讯生态系统中。
腾讯宣布向当时短视频市场的领头羊快手投资3.5亿美元,将其估值推高至25亿美元。
但快手的核心用户群主要集中在中国农村地区,而抖音的根基是拥有更大购买力的年轻城市居民,二者可谓相差甚远。
2018年年初,腾讯迅速组建了一支团队来重振微视,进行品牌重塑,并将整个平台改造成类似抖音的结构。
腾讯击败竞争对手的方法始终如一,即复制竞争对手的产品,利用其庞大的在线服务帝国来促成大规模下载。微视团队在一次战略会议上设定了简单直接的“北极星”目标:在用户数量、留存率和应用使用时间等方面赶超抖音。
腾讯全面禁止字节跳动在其各个平台上购买任何形式的在线广告。
半年后,微视的日活用户达到了400万。“有腾讯这么好的资源,这样的速度只能说是一团糟。”腾讯投资的一家公司的高管严厉评价道。抖音的留存率在80%左右,而微视的留存率只有43%。微视的用户使用时间只有抖音的四分之一。
为什么腾讯在短视频领域会失败呢?
微视1.0入市太早,微视2.0入市太晚,双双错失了良机。
和大多数其他公司一样,腾讯误判了市场机会,错过了与抖音对抗的最佳时机。
抖音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种情况有一个好处,人们用熟了抖音,意味着马上就能知道如何使用微视。如此浅显的学习曲线降低了转换应用的障碍。
不好之处则在于缺乏差异。在早期,就连腾讯的员工也难以确定微视的独特之处。一旦人们发现微视只是一个乏味的翻版,他们就会放弃,重新开始使用抖音。
抖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算法推荐,这消除了对社交关系的需求。
虽然社交图谱有可能改善这些推荐,但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添加家人、熟人或同事会让人觉得失去了自由。
利用用户社交关系链做内容平台,需要掌握微妙的平衡:用户希望轻松自在地上传视频、关注别人,这通常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隐瞒真实身份,与日常的联系人分离;与此同时,内容也必须具有关联性和有机性,让用户产生归属感和参与感。
所以,即使腾讯拥有社交关系链,但是无法发挥更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