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院士:希望杨振宁、李政道有生之年能化解恩怨
节选:
何祚庥先生及夫人庆承瑞老师,拍摄:王峥
《科学大师》:在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上,究竟是谁的贡献更大一些,我们外行人不懂,你们是粒子物理学家,你们应该能做出判断吧?
何祚庥:如果一定要我们对他们两位在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可能不再守恒的问题上,“谁”的贡献“更大”一些?其实,这个问题有一个答案,并列第一。
李政道的一位好友斯坦伯格教授,曾这样评定他们两位的贡献。李政道探讨的是奇异粒子的弱相互相作用可能存在不守恒,所谓“τ-θ之迷”,都是指的奇异粒子,而杨先生却认为还应进一步探讨一下中子、质子等非奇异粒子间的弱相互作用也可能不守恒。
奇异粒子,非奇异粒子,这是在性质上甚不相同的两类粒子。两位科学大师的科学构思加在一起就构成了粒子物理里完整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可能不守恒”的假说。
所以,斯坦伯格教授的说法,也是实际上支持了一个比较公认的观点:并列第一。
《科学大师》:一般人不知道杨先生晚年以来的状况,尤其学术上的活动。他比较关心一些什么问题?
何祚庥:复旦大学有一位比我们年轻的教授,施郁教授, 50多岁,在杨先生那儿住了半年,给杨先生写了一篇文章,从科学史的角度论述了杨先生的多方面的贡献。
他特别提出,杨先生有一个很标准的思维,他更关注物理学在未来10年或者20年可能的发展方向,他带过一段时间清华的本科生,重心就是指导后辈青年应该往哪些重要的学术领域发展。现在年纪大了,他也讲不动课了,但他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思想留下来。
比如跟他念博士的学生,早年他带的是粒子物理。但是后来带的学生却不再是粒子物理了。
他有个博士生叫做余理华,他跟我有点关系,他父亲是我在清华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余瑞璜教授。余理华上世纪七十年代去的美国,当然是拿了我们的介绍信,包括他父亲的介绍信,杨振宁就收下他了。
杨振宁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又是粒子物理学家,余理华很愿意跟他学,但他就叫余理华去做自由电子激光,就不是粒子物理学。
余理华在那个领域做得极好。但他在读博士学位时那个时候自由电子激光还没做出来,八字还没一撇,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领域。
杨先生还有一个学生赵午,他叫他从高能物理改做高能加速器,杨先生看物理学问题格局上开阔一些,眼光也更远。
他和李政道先生一样,是在为中国科学发展布局,比如说清华,除了物理之外,姚期智院士,也是杨先生请回来的,姚院士代表的是计算机物理和人工智能的交叉结合,不得了的大方向。
姚院士也是这一新兴科学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还有当时还不太为大多数人熟悉的科技新秀、密码学专家王小云,也被聘为清华高等研究院的杨振宁讲座教授。
杨先生当然也关注粒子物理的重大的科研动向。比如中科院高能所的所长王贻芳教授要推动建设超大型粒子对撞机,这和杨先生的“盛宴已经闭幕”(The Party is over.)的理念相冲突。
杨先生不吐不快,直接泼了冷水。
据我所知,他写了封信给领导人,他说他多年以来就反对建这种超级大型对撞机。
在美国他就反对。他说这个事情做起来花钱太多,技术很复杂,中国也没有这个力量,要请国外人来做,等于花了钱,而最后的主要成果都是被人家拿走了,而中国还有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情有待开拓,都要投入大量的钱。而且今后10年20年的物理学发展重心不在这个地方,等等。
领导人看了以后,作了一个批示,“看来此事不成熟”。中国科学院就成立一个重大工程审查委员会,11个人专门来审查,因为要通盘考虑,不只是高能加速器,还有航天、互联网等等各种重大科研项目。
我知道的最后结果是6:5否决,就是这个超大型对撞机不做了,等于做了一个正式的结论。
杨先生关注各种物理问题的这一角度我认为十分重要,就是说你不要把发展方向搞错了。